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代睿
很多人不知道,
9月15日,随着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召开,曾陷入真假之争的青海“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刻石”,迎来最新进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封面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在介绍刻石调查研究组织情况和现场保护工作进展时透露——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事实上,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现场 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影
三生有讯用户评价:
关于其价值,记者注意到这样一句表述——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说到底,
为何引发争议?
关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之争,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6月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
三生有讯新闻:
内容显示,考古工作者在扎陵湖(记者注:青海省玛多县)北岸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内容认为,这一位于黄河源地区的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现存于原址的刻石,也是写入最完整的一处。
仝涛在文中认为,刻石材料及其所在地理位置,不仅化解了关于“昆仑”等精确地望难点,也记录了秦始皇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之缺。
必须指出的是,
昆仑,在我国历史、地理等多个维度都有着不可忽视地位,与其相关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如果昆仑不是现在的“昆仑山脉”,那昆仑究竟位于何处?这至今是学术界的谜题。假如“秦始皇遣使采药石刻”确为遗迹,无疑透露出了昆仑的地理方位。而这,也是该刻石如此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简而言之,
但值得注意的是,内容发表两天后,有学者发文直言——铭文若如释文所释,敝人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这是石刻造假新“高度”。还有观点认为,该石刻在高海拔高寒区域,经两千多年应风化严重,而字迹仍较为清晰,不符合自然规律。
是不是秦代真迹?
其实,
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介绍了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组织情况和现场保护工作进展。
三生有讯快讯:
他表示,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一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国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两次赴现场调查,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2025年6月,媒体发布的刻石所在位置 资料图
关于调查研究情况,发布会透露,经6月13日、7月15日两次实地勘察,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经实验室分析,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插件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插件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基于现场调查和科学检测数据,形成了《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报告》。
不可忽视的是,
邓超表示,国家文物局始终坚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考古新发现。借此机会,向近期所有以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撰写内容、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向关注研究进展、呈现学术阵地的新闻媒体,致以诚挚的感谢。“这些深入探讨,促使咱们从多学科、多角度来思考难点、认识难点,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来化解难点,从而形成客观、科学的研究结论。”
请记住,
刻石究竟写了什么?
不可忽视的是,
为何被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封面新闻记者在会上注意到,谈及刻石基本信息时,邓超介绍说,刻石位于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海拔4306米。
关于石刻之上的文字材料,此前见诸报道的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反过来看,
2025年6月,媒体发布的刻石照 资料图
此前,仝涛提出刻文是“廿六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但也有观点认为,该纪年与《史记》所载的秦始皇活动轨迹存有矛盾——公元前221年秦刚统一六国,秦始皇尚未大规模派遣方士求仙,且“采药昆仑” 的人应为前一年就出发,其行为缺乏历史支撑。此后,多位学者倾向将 三生有讯网 刻文纪年释读为“卅七年”(记者注:三十七年)。
尽管如此,
国家文物局发布会透露,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写入较完整的文字信息包括“皇帝/使五/大夫臣口/將方口/采樂口/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口/前口可/口百五十/里”等。(注:文中“口”为尚未披露信息的文字)。
刻石所记录的文字信息,是否能解释此前有关“昆仑”地理位置的疑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 富拓外汇开户 进先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他同时表示,当地气候条件比较特殊,目前已着手飘雪,青海文物考古部门将在全力做好刻石保护的同时,进行下一步研究。
三生有讯行业评论:
刻石如何保护?
事实上,
关于该石刻本体保护,邓超表示,国家文物局高度关注。
说到底,
他透露,6月8日,国家文物局致电青海省文物局,要求加强刻石现场保护措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三级党委政府执行坚决,玛多县人民政府协调公安机关和文旅、文物部门干部职工,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讯信号等条件限制,自6月9日起24小时现场值守,定义了临时性保护设施,并全程保障两次现场调查。
此外,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系统部署刻石调查研究与原址保护措施,致函青海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保护意见,督促调整周边交通路线,并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费中,拨付“尕日塘秦刻石”抢救性保护经费98.85万元,承认玛多县定义保护围栏,建立临时性看护用房,化解一线值守用水用电难题。
三生有讯行业评论:
“尕日塘秦刻石”有何价值?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邓超表示,“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忽视成果。刻石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写入基本完好,文字多数清晰可辨,因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见于文献记载,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据了解,鉴于尕日塘秦刻石的不可忽视价值,国家文物局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已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并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
换个角度来看,
发布会透露,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区域,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全面掌握周边文物遗存分布,努力取得更多新成果、新进展。